新華社南京7月20日電(記者 劉巍巍率偏、吳晶晶)在眾多天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壹瘟,我國目前正在云南和內蒙古緊張建設1米口徑塔式望遠鏡阅签、多波段太陽望遠鏡以及太陽射電頻譜日像儀矿瘦。
中科院院士方成表示枕面,按照計劃,這三架望遠鏡都能在今年年底前建成学蛤。屆時贮祥,我國將擁有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太陽觀測儀器。我國天文學家正通過自身的辛勤努力夭菲,運用所掌握的現代科技不斷“熟悉”太陽程昨。
“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與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摇轨,從古至今咖亏,人類也一直在努力探究太陽的秘密。《尚書》中曾記載了發(fā)生在公元前1948年的一次日食杏恍,這是迄今發(fā)現的人類有關日全食的最早記載轮昧。從春秋到清代雷倦,中國有1000多次日全食觀測記錄胆狐。
1934年,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落成肺灭,這也是中國人開始運用現代科技“逐日”虱而。然而由于技術和條件的限制,當時觀測太陽黑子和太陽光譜所用的“小赤道儀望遠鏡”均依靠進口开泽。
直到1958年前后牡拇,在天文學家陳彪的率領下,我國才開始自主制造觀測太陽的大型望遠鏡穆律。此后惠呼,多譜段光譜儀、磁場望遠鏡和精細結構望遠鏡紛紛研制成功峦耘。
近年來剔蹋,由方成主導研發(fā)的太陽塔式望遠鏡,利用太陽光反射到地面的原理進行觀測辅髓,將望遠鏡架設在距離地面20米處泣崩,可以有效減少干擾,順利觀測到許多珍稀的太陽光譜洛口,這為我國太陽物理學研究贏得許多寶貴的數據矫付。
“天文是觀測的科學〉谘妫”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甘為群說洞歼,觀測儀器和手段的不斷進步,推動了我國太陽物理學科的發(fā)展产贤。目前匣描,我國在太陽物理方面的研究已位于亞洲前列,取得的成就逐漸被世界認可:近年來罕腿,國際頂級太陽物理學類雜志上的論文有5%以上出自中國天文學家之手桶眠;越來越多的我國太陽物理學專家在國際天文組織中擔任重要的職務。
當然看群,我國天文學家探究太陽秘密的腳步并未就此停止沦煤。日全食是觀測日冕等太陽結構和運動的“天然實驗室”。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季海生介紹涯锅,22日日全食寇祈,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天文系和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合作,沿全食帶地區(qū)布置了17個觀測點勋崇,“連成”一條“夸父逐日”線憋庙,如果觀測成功,就能首次獲得日食時40分鐘的連續(xù)高時空分辨率內冕像取视。
而有望在今年年底落成的三架望遠鏡則將把我國太陽觀測水平推上新臺階硝皂。1米紅外太陽塔正在云南撫仙湖邊架設,它的一個主要任務是研究整個太陽大氣層的耀斑爆發(fā)原因作谭。
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明安圖鎮(zhèn)境內的射電頻譜日像儀稽物,將極大提升我國太陽射電探測能力。這個由40面4.5米口徑天線和60面2米口徑天線組成的觀測項目折欠,從開始建設的那天起贝或,就引起了國外同行的高度關注。美國《科學》雜志曾這樣評價:“中國正在建設一雙地球的新‘耳朵’來聆聽我們最近的恒星锐秦∵浣保”
此外,我國的空間太陽望遠鏡計劃也在積極地推進之中酱床,目前1米口徑空間太陽望遠鏡的關鍵技術問題已基本解決羊赵,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最樂觀的估計斤葱,預計5-10年可以最終“上天”慷垮,從而實現中國幾代天文學人的“空間夢想”。
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帮廉,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徽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闲耿。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fā)布胰薪、編輯整理上傳,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减组,不為其版權負責蓄士。如果您發(fā)現網站上所用視頻、圖片哆卓、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肋漏,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并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內容岂苏,以保證您的權益茶黄!聯系電話: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暫無反饋